天文地球动力学是运用高精度现代空间对地观测技术(VLBI、SLR、LLR、GPS等)测量地球的整体性和大尺度运动变化,将地球各圈层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研究其间的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理,是天文学与地学(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地质学)以及与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等相互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
中心简介:
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5年7月,中心主任分别是黄珹(1995-2007)、吴斌(2007-2013)、黄乘利(2013-2018)和胡小工(2018-)。目前中心包括十个研究团组和三个重点实验室(含联合)。中心自成立以来,在立足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积极发展应用技术研究,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多项重大科学任务。目前中心研究人员共有88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中心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学术带头人”,正高级职称28名,博士生导师20名,硕士生导师15名,在读研究生、博士后以及客座人员共有90余名。
主要研究领域:
· 地球自转变化的检测、分析和预报,自转变化的激发机制研究,海潮和固体潮的检测,天文常数测定等;行星内部结构、流体和磁流体动力学过程和耦合机制研究;
· 全球板块运动和区域性地壳形变的测定和研究,地心、地面台站相对地心位置和运动的测定,恒星和致密射电源的位置和自行的测定,多种天文参考架的建立、扩充和维持、比较及连接的研究,基础天文学中的相对论问题研究;
· 空间飞行器精密定轨理论和应用的研究,GPS导航、定位和空间天气与气象学应用的研究;北斗等其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 卫星激光测距及新技术研发;非合作目标激光测距技术研究,促进该技术在我国空间目标监测、预警等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发展;激光时间比对技术研究,实现星地时间频率系统的同步和星载时间频率源性能的评估;卫星激光反射器新技术研制;
· 地球重力场的检测、模拟,和精密重力场模型的建立研究;用重力场模拟数据反演地表和内部质量迁移过程,以及与地球长期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
· 研究和开发空间行星探测技术与方法,研究类地行星大气、电离层、地表过程和动力学及其相互作用等;
· 各种空间技术的观测和数据处理的理论、误差分析、数据处理软件系统的建立和改进研究;各种观测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数据库建立、维护和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