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时空”论坛(第二期)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9-12-30 来源:

 

  上海天文台于20191223日成功举办“天地时空”论坛(第二期)。“天地时空”论坛是上海天文台设立的时空相关学科学术及工作交流平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相关学科的进展。本次论坛邀请到方明研究员、廖新浩研究员,从地球出发,放眼太阳系,揭秘一些困扰人类百年的难题。 

  钱德勒摆动(Chandler wobble)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表面的小幅度运动(周期约430天)。自1891年被发现至今120多年来,它的物理激发机制一直是个谜。上世纪80年代,由于空间观测技术的发展,得以获取各种高精度的地球物理资料,明确了钱德勒摆动的物理激发源,即大气、海洋等。但是,大气、海洋等对钱德勒摆动激发的数学过程仍然不明晰。针对这个问题,方明研究员的报告“通过解剖刘维尔方程来解释Chandler的物理激发机制”从解剖Liouville(刘维尔)方程入手,将这个过程用数学公式明确地表达出来,结合物理观测资料计算出钱德勒摆动,并与观测的钱德勒摆动进行对比验证。这项工作第一次明确地从理论到观测上验证了钱德勒摆动的激发机理。 

  太阳系内外行星轨道的分布特征与动力学稳定性,也是天文学家们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关于小行星轨道动力学,已有的理论大多基于1+1+0的理论体系,即:假定系统中小行星的质量为0,动力系统由1颗恒星+1颗大质量行星组成。实际的太阳系小行星系统以及系外行星系统中的小行星,质量为0的限定并不严格,对其轨道动力学的长期稳定性研究需要基于新的基础理论。廖新浩研究员的报告太阳系内外行星轨道分布特征与动力学稳定性中,阐述了在三体摄动、潮汐耗散下行星轨道的长期动力学演化过程;小行星1:1轨道共振的理论研究;以及银盘摄动对于行星轨道的影响。并从三体问题入手建立了多体问题的轨道动力学理论,即:系统由1颗恒星以及2颗有质量的行星组成的1+2理论体系。这些工作完善了现有的行星轨道动力学理论,并且这些工作之后可应用于自然天体的探测,防止小行星撞击,以及人造卫星轨道的研究。 

  天地,万物之橐也;时空,有橐天地。天地时空,万物本源之思也。论坛将持续邀请国内外院士、专家和青年学者进行讲学,探讨学术,交流思想,我们热忱欢迎您的参与!

 

 

 

 

 

 

 

 

 

 

Copyright © 2013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徐汇区南丹路80号天文大厦, 邮编:200030
E-mail:ucar@shao.ac.cn